改革人事机制 激发企业活力|市水务集团人事改革纪实
修改时间:2022-01-17 11:52:05 浏览次数:3104次
“物不因不生,不革不成”。随着国企改革全面深化,市水务集团人事机制改革稳步推进,真抓实干,革故鼎新,规范管理,激发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活力。
一、健全人事管理制度
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,人事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,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。一是汇编成册,让制度成体系。集团人力资源部与高层领导、中层干部多次讨论,充分征求工会委员、职工代表意见,经党委研究决定,重新修订、完善了近20项人事管理制度并集结成册。从员工招聘到退出全过程管理,涵盖劳动合同、人才建设、岗位评价与薪酬分配、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内容,详尽细致,可操作性强。二是学习理解,让制度入心。人力资源部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各单位(部门)负责人、人资干事集中学习、解读制度条款,各单位(部门)又组织全员分班组、分批次学习,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、根本原则的制度规程上墙公示,让每一位干部职工充分理解,入脑入心。三是严格执行,让制度落地。通过制度管理执行,对违纪违规违法的员工进行待岗或解除劳动合同处理,有效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。
二、打造精良人才队伍
“群贤毕至,大业可成”,国企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核心竞争力,而人才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一是内竞外聘,注入人才“新鲜血液”。集团部分重要岗位、管理岗位、技术岗位均通过内部竞争上岗来选拔。充分利用衡阳市“人才雁阵”、“万雁入衡”人才引进政策,通过校园招聘、网络平台招聘、现场招聘等多渠道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,为企业人才队伍注入了“新鲜血液”。二是注重培养,提升人才竞争力。通过轮岗交流、外训委培、竞赛比武、挂职锻炼等多方式、多途径加强人才培养。集团取得湖南省企业自主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权限后,斥资千万元打造职业技能实训基地,为企业培养“工匠型”技能人才夯实了硬件基础。三是拓宽渠道,畅通人才晋升通道。集团建立了“智水人才库”,精心打造“青年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、专业技能人才、专家名匠、科技创新”五支人才队伍。打通管理、技术、技能三条晋升渠道,鼓励“人人成材”,倡导“人尽其才”,激发“各显其才”,创新创造活力加速迸发,技改技措、小发明、小创造竞相涌现,为企业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。其中城北水厂职工的小发明“斜管冲洗器”参选衡阳市“芙蓉杯”竞赛“五小”竞赛活动,应用前景较好。
三、完善绩效薪酬体系
“正统不必常相继”,打破“大锅饭”的薪酬改革势在必行,也是国企“三项制度”改革的重头戏。集团党委以改革为契机,充分发挥绩效考核“指挥棒”作用,强化全员绩效考核意识,完善绩效薪酬体系。一是构建以经营业绩目标为主体的契约化工作管理机制。集团年度生产经营目标、重点工作、专项工作、日常工作细化量化,年初与所属子公司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,以保障集团战略目标实现。二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考核兑现机制。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业绩挂钩,子公司负责人薪酬水平与业绩水平挂钩,员工薪酬与个人业绩挂钩,切实做到“业绩升薪酬升,业绩降薪酬降”的动态调整,发挥市场化考核兑现机制杠杆作用。三是完善以考核为原则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。科学设计考核体系,以考核结果内部分配薪酬,合理拉开收入差距,极大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。薪酬向关键岗位、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人才岗位的高层次、高技能人才倾斜,企业非核心岗位工资向劳动力市场接轨,少数低效岗位实行劳务外包,极大的促进企业形成“想干事、争干事”的氛围。以战略分解为指引、经营目标为核心、日常监控为内容、绩效考核为手段、薪酬分配为结果的一体化绩效薪酬体系的构建,促进了企业人力成本下降,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市水务集团人事改革从“根”到“叶”,从“源头”到“活水”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健全企业管理机制,激发员工热情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下一步,集团将加快改革步伐,提高科学化、规范化人事管理水平,保障人事改革从“最后一公里”到“最后一厘米”落地生根,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